向母校报到

仰望星空的勇气,脚踏实地的力量 ——记1996级校友何庆强

发布时间:2025-07-21浏览次数:18文章来源:四川轻化工大学60周年校庆

在学校六十周年校庆之际,1996级机械工程系校友何庆强以有源相控阵技术开拓者的身份荣登向母校报道栏目。这位从川南小城走出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子,历经二十余载科研攻坚,不仅成长为机载毫米波雷达领域的领军人物,更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在尖端技术领域书写了中国自主创新的传奇,更诠释了川轻化学子顶天立地的报国情怀。

求学岁月:逆境中淬炼成长底色

1996年,何庆强踏入四川轻化工学院(现四川轻化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成为机设961班的一员。彼时,校园硬件设施简陋,学习资源匮乏,网络通信尚未普及。然而,这段“有限资源激发无限创意”的时光,成为他一生的精神财富。

何庆强清晰记得,大四备考时与电子系何猛、化机班罗龙胜等跨专业考研伙伴在机械系一楼教室埋头苦读的场景。“母校的支持让我们心无旁骛。”他感慨道:当年学校特意腾出空间支持我们跨专业考研,正是这种人文关怀,让机械楼永远成为我青春奋斗的坐标。面对跨考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挑战,何庆强想过放弃,但艰苦奋斗的黄岭精神化作精神灯塔,最终支撑他突破专业壁垒。这段经历让他领悟到:人生没有捷径,唯有在磨难中突破极限,方能淬炼成金。

职业征程:从0到1”创新到国家战略担当

带着母校赋予的系统思维工具箱和励志勤工的精神烙印,何庆强在国防科技领域开启传奇征程,这一干就是17年。他带领团队完成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国家重大专项等30余个项目,总产值超40亿元,研制的机载、弹载、舰载相控阵天线产品列装国家重大武器装备。2011年,他主持研制国内首个机载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天线,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累计发表论文7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荣誉奖项30余项。

“母校的工科教育给了我扎实的系统思维,教会我在逆境中寻找突破。”他坦言,机械专业培养的严谨逻辑与实践能力,为其后续跨界创新奠定基础。而校训中“励志勤工”的教诲,更贯穿于他“十年磨一剑”的科研坚守中。“面对技术封锁,我们用‘笨功夫’啃下硬骨头——白天做实验,晚上复盘数据,循环往复直到突破瓶颈。”

母校情结:传承“脚踏实地”的川轻化基因

虽已成长为行业领军者,何庆强始终保持着川轻化学子特有的质朴。尽管工作繁忙,他仍与成都校友保持联系,偶尔通信互勉。他认为,母校最珍贵的精神遗产是“川轻化学子特有的淳朴与实干”——“他们不骛于虚声,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儿面对挑战,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谈及母校发展,他欣慰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突破,并表示愿以多种形式助力学弟学妹成长:“期待与母校在科研项目、资源共享等领域合作,实现相互成就。”对于图书馆这一精神地标,他笑称:“这里曾是我‘恶补跨专业知识’的根据地,至今难忘挑灯夜读的充实感。”

寄语未来:仰望星空,扎根现实

在建校60周年之际,何庆强以“松柏长青,星辰璀璨”祝福母校,并以亲历者口吻总结:“母校教会我,既要有“顶天”的视野(把握国家战略与科技前沿),同时更需要“立地”的能力(扎根具体问题)。”他对学弟学妹的寄语掷地有声:“别怕试错,但要让每次跌倒都变成养分。既要把握国家战略的前沿视野,更要扎根具体问题的‘立地’能力——自律与坚持,终将让理想落地生根。”

从机械制图板上的青春线条,到相控阵雷达的电磁图谱,何庆强用二十余年光阴诠释了川轻化人的报国情怀。他的故事印证着:四川轻化工大学的育人沃土,既能培育扎根本土的坚韧根系,更能滋养触碰星空的创新枝芽。当新一代学子在图书馆续写奋斗篇章时,那盏永不熄灭的求知明灯,正照亮着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