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母校报到

跨界逐光 点亮民办教育星河 ——记1984级校友梅行明

发布时间:2025-07-21浏览次数:15文章来源:四川轻化工大学60周年校庆


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即将迎来60周年华诞之际,1984级化工机械系校友梅行明以他在民办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深厚母校情怀,向母校递交了一份亮眼“成绩单”。这位从川轻化走出的跨界教育实践者,用实绩书写着对教育的热爱,用行动诠释着母校精神的传承。

黄岭求学: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80年代的四川轻化工学院,正值652精神薪火相传的岁月。在化工机械系的课堂上,梅行明系统掌握工程思维的同时,更被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校风所浸润。当时老师带我们做工厂设备改造项目,让我明白工程师不仅要会画图纸,更要考虑技术如何服务社会。这段经历让他建立起独特的认知框架——用理工科的系统性思维解决复杂社会问题。    1988年毕业时,他放弃成都一家研究院的机会,听从学校的要求选择留校任教。从教3年后以免复试的优异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进入广东省机械设备成套局。这份打破地域局限的选择,恰是母校励志勤工精神的生动注脚。在改革开放前沿,他先后在医药企业、跨国公司担任管理职务,积累起跨界视野。但心中那颗教育火种始终未灭:母校教会我,真正的工程师要有改造社会的担当

跨界筑梦:在教育热土续写工程师答卷 

2004年,已在房地产领域卓有建树的梅行明,迎来职业生涯重要转折。当成都东山国际新城项目启动时,他主动请缨兼任教育板块成都市龙泉驿区光华东山学校(原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东山学校)负责人:城市发展需要产业,更需要培养人才的教育生态。这份执着源于对母校精神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城市建设者,既要建造钢筋水泥的森林,更要培育滋养心灵的沃土。    当年在母校接受化工机械与设备的专业熏陶和工作后参与的化工设备改良项目,让我学会用工程思维破解教育难题。梅行明指着校园里的科创实验室说,就像调试精密仪器,教育改革需要精准把握每个环节的关联。梅行明说。在他的引领下,学校将工程领域的系统思维注入教育,提出三首教育(首学、首位、首创),构建学科+生活+个性+社会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开发70余门特色课程;首创1:1教室资源+分层走班制,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成长坐标系。其科技+艺术+全面质量”办学特色,将科技素养与艺术审美深度融入学生成长,使学校连续12年蝉联区域教育质量榜首;建立12个名师工作室,孵化出9大教学成果,培养出4位教育专著作者,师生获市级以上奖项超1.7万人次。

火相传:让母校精神照亮教育星空

在梅行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幅特殊照片:一幅是1980年代川轻化学院的校门,另一幅是东山学校师生在星空下的合影。这两处都是播种理想的地方。他常对年轻教师说,我们培养的孩子,既要能操作科学仪器,也要懂得仰望星空。    这种育人理念结出累累硕果:学校获评四川省民办教育十佳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校”,其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学生科技绘画作品登上央视,教师创新教案被收入各校案例库。更令他欣慰的是,近五年毕业生中有不少进入国家重点科技领域,延续着母校厚德达理的精神血脉。“母校赋予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梅行明感慨道。作为龙泉驿区人大代表,他积极为地方发展献计献策;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以母校精神为指引,在民办教育领域深耕不辍。他的故事,是川轻化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川轻化学子在奋斗中传承精神,在奉献中实现价值,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母校增光添彩。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