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母校报到

母校是梦想起航的地方 ——记1990级校友王佳才

发布时间:2025-07-21浏览次数:16文章来源:四川轻化工大学60周年校庆


2025年10月,四川轻化工大学将迎来建校60周年。在众多为母校发展自豪的校友中,1990级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校友王佳才的故事始终与母校精神同频共振。他从黄岭校区走出,在磷化工领域深耕二十余载,以卓越成就诠释了“厚德达理”的校训,更以技术反哺、育人接力践行着对母校的感恩。

工科锻铸:系统思维与实践精神的奠基

1990年金秋,王佳才踏入四川轻化工大学,开启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的求学之路。在“先懂原理,再求突破”的工科教育理念浸润下,他逐渐养成系统拆解问题的思维习惯。毕业设计中,面对锥篮离心机的复杂参数与强度计算,他在导师“安全冗余与成本控制”的平衡法则指引下,以深夜伏案手工制图的坚持完成课题,成果获评优秀。这场淬炼不仅塑造了他技术决策的理性基因,更让他领悟到工程技术的核心——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教授《化工机器》的王祖荫老师成为王佳才学术生涯的灯塔。毕业实习,王教授仅凭压力容器铭牌,便用粉笔现场计算塔器壁厚与补强结构,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工程实践能力令王佳才深受震撼。导师宿舍那堵顶天立地的书墙,更在他心中种下终身学习的信念。此后,无论是实验大楼的精密测算,还是图书馆的文献深耕,王佳才始终以“基础理论-实践转化”的思维应对设备参数核算、材料热处理等工程难题。这种系统思维与科学精神的积淀,在十余年后主导饲料级磷酸二氢钙产品九次迭代时迸发能量,成为团队攀登行业巅峰的底气。

产教共振:从学生到技术领军者的双向奔赴

毕业后,王佳才以技术领军人身份投身川恒控股集团,将母校精神注入产业实践。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半水磷石膏胶凝材料及充填技术,开创“矿化一体”行业新模式,其技术突破正源于母校“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转化模式启发。在磷石膏资源化利用领域,这项国际领先的成果成为校企协同育人的最佳注脚。

作为反哺母校的践行者,王佳才推动集团在川黔桂设立三大教学实践基地,为学弟学妹搭建产业认知平台;2015-2018年设立的专项奖学金,已助力百余名学子圆梦。他始终践行导师王祖荫的理念——将论文写在工厂一线。如今,他正推动集团与母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期待重现“教授带学生在车间写论文”的场景,让毕业设计与生产需求无缝对接。

家国情怀:校友精神与校训价值的时代回响

从全国劳模到正高级工程师,从50余项专利到省级创新平台,王佳才的履历始终镌刻着母校烙印。在贵州川恒股份,他带领团队攻克固废资源化技术瓶颈,将磷石膏变废为宝;在工程技术研究院,他以校训提炼出“学习、务实、担当、开放、协作”的团队精神,凝聚两百余人的研发力量。

面对青年学子,他如是寄语:“珍惜校园时光如海绵吸水,以实践锤炼真知;锚定职业理想,保持终身学习;将个人奋斗融入社会需求,方能在挑战中寻得机遇。”这恰是母校赋予他的生命哲学——禀持科学精神,以勤奋叩响成功之门。

薪火相传:六秩芳华中的精神坐标

站在校庆60周年的节点,王佳才凝练母校的馈赠:“不仅是专业根基与创新思维,更是直面挑战的底气。只要秉承科学精神并为之努力,终有回报。”这种精神力量,正通过王佳才等校友的育人接力,在新一代学子中生生不息。

从黄岭校区的三点一线,到行业前沿的技术攻坚;从实验室的彻夜灯火,到产业园区的星火燎原,王佳才的故事印证着:四川轻化工大学的精神基因,始终在代代传承中焕发生机。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