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母校报到

六十年黄岭情深铸匠心 ——记1989级校友张宿义

发布时间:2025-07-21浏览次数:25文章来源:四川轻化工大学60周年校庆

2025年,四川轻化工大学将迎来60周年校庆。在白酒行业享有盛誉的中国酿酒大师张宿义,带着对母校的感恩与眷恋,深情回溯了从黄岭校区走出的成长之路。这位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二十二代传承人,用32年的行业深耕,诠释着母校赋予的黄岭精神。

黄岭岁月:知行淬炼的起点

1989年秋,张宿义踏入四川轻化工学院(现四川轻化工大学)轻工工程系发酵工程专业。“四年的求学经历,教会我‘低头走路’的务实。”张宿义回忆,当时课程涵盖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理论体系,更在实习中走进泸州老窖、五粮液等名酒厂。“当看到书本上的菌种选育知识能转化为酒香,我意识到传统酿造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传承。”这份认知促使他投身白酒行业,至今已深耕32年。

在黄岭的求索中,他始终铭记班主任钟世荣的谆谆教导,张良教授对创新思维的启发,以及薛志序院长在自己档案退回的危机中的鼎力相助。“老师们不仅传道授业,更以身作则诠释了‘崇尚科学、艰苦奋斗’的黄岭精神。”这种精神无一不烙印在他日后面对技术攻坚时的坚持中。黄岭校区的艰苦条件,也成为锻造品格的熔炉。在 “自贡路遥富顺远,学院周围是农田”的自嘲中,张宿义与同学们养成了吃苦耐劳的韧性:“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活力,也让我意识到传统酿造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这种认知,让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始终对固态发酵产业充满信心。”

潜心酒业:以匠心践行黄岭精神

带着母校赋予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热情,张宿义走进泸州老窖的酿酒车间。从一线工人到技术骨干,他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学院派”到“实战派”的蜕变:在车间的四年里,他坚持记录每口窖池的各项数据,用数据分析优化工艺,为后来主导的“数字酿造”“智能酿造”埋下伏笔。“当时有人觉得大学生干体力活可惜,但母校教会我求真务实,一线历练让我真正理解了‘窖池是有生命的’这句话。”

如今的张宿义,已是行业技术的领军者:作为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他主持主研34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获14项科技进步奖,制定13项国家标准,发表362篇论文(含62篇SCI),授权185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4件。他领衔的“张宿义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行业技术升级的孵化器,多年来,培养出66名硕博研究生、25名博士后,开展超3万人次行业培训。更重要的是,他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推动白酒行业从经验导向转向数据驱动,相关成果被评价为“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反哺情深:酿造永不散场的师生情缘

走出黄岭36年,张宿义始终与母校血脉相连。他牵头建立的校企合作项目,在酿酒工艺、微生物研究、废弃物利用等领域展开深度攻关,为母校生物工程等优势学科注入产业资源。作为博士生导师,他亲自参与母校研究生培养,将泸州老窖的生产线变为“移动课堂”:“我带学生去窖池上专业课,让他们亲手触摸窖泥,观察发酵过程,这是母校当年实习模式的延续。”

谈及母校发展,张宿义难掩自豪:“在116位中国酿酒大师中,我校校友占比近1/10,国家级白酒评委超百人,这是母校产教融合的最好答卷。”他特别提到汾酒技术中心主任甄攀、舍得酒业副总裁饶家权、剑南春检测中心部长李冰川、泸州老窖首席品酒师刘世龙等校友案例:“他们在一线担当技术骨干,正是母校‘踏实做人、埋头苦干’精神的生动体现。”

对于未来,张宿义表示:“将为母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他始终记得毕业时老师的叮嘱:“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来时的路。母校的培养,是我所有成就的根基。”

寄语学子:在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

面对学弟学妹,张宿义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公式”:“低头走路+抬头看路。”他解释道:“低头走路是脚踏实地,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就像我在车间记了四年数据;抬头看路是做好职业规划,清楚每个阶段的目标——刚工作时我的目标是成为优秀酿酒师,后来是技术专家,现在是行业创新引领者。”

谈及黄岭记忆,张宿义的眼中泛起柔光:“永远忘不了黄岭的一草一木,忘不了上晚自习时,同学们争抢一张课桌的喧嚣。”他希望学弟学妹珍惜校园时光:“母校的学科布局紧扣产业需求,你们拥有比我们更优质的资源,要把个人理想融入行业发展、国家需要,这才是对黄岭精神最好的传承。”

在建校60周年的寄语中,张宿义写下:“六十载薪火相传,全身心为国育人才!愿母校坚持以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具有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解决产业瓶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祝川轻化赓续辉煌,与时代同频,再书华章!

从黄岭校区青涩学子到行业的领军人才,张宿义的故事是四川轻化工大学60年育人成果的缩影。他用一生践行着母校赋予的精神密码——在实验室与窖池之间架起桥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纽带,更在个人成就与母校发展之间书写着双向奔赴的深情。正如他所说:“我的每一次进步,都带着黄岭的印记;母校的每一声召唤,都是我前行的动力!”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