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岭上盛开的希望之花
——致母校的一封家书
当秋日的阳光第一次洒在图书馆的飞檐上,您以温暖的怀抱接纳了那个来自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少年学子。那是2008年的九月,教学楼外墙的爬山虎依然青翠,可我的书包里还揣着地震时被瓦砾压皱的课本。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表静静躺在书桌上,那些关于生命探测仪与医疗设备的课程名称,在余震未消的岁月里,突然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初见:震裂的时光里,您为我撑起屋檐
新生报到的清晨,我在校门口的爱心通道前驻足。贴满招生广告的布告栏旁,戴着红袖章的志愿者正为灾区学生办理入学登记。热情的学长学姐们用温暖友爱的手接过我的行李,带着懵懂的我进入校园,去到分好的宿舍门口.....敬爱的辅导员老师每一期都会送来助学金申请表和温情关怀。中秋节的月光下,辅导员老师陪着我们班级一起歌唱团圆,让初次离家这么远、这么久的我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陪伴和关怀抚平了我们对家人无限思念的浓烈情感、擦干了思念的泪水。
每次跟着老师到达办公楼,里面总是忙忙碌碌。直到当第一场冬雪覆盖运动场,学校为灾区学子特设的勤工助学岗,让我为这忙碌的场所保持洁净尽一份绵薄之力,也是这个特别的岗位保障了我学习之路的顺利和通畅。
学习:电路板上的春天
实验室的示波器闪烁着绿光,曾老师手把手教我们调试心电信号采集电路时,总会说起汶川临时医院里那些急需维修的医疗设备。教学楼走廊的应急灯二十四小时亮着,像永不熄灭的星子,照亮我往返于图书馆与实验室的夜路。让我在实验室仪器维护中触摸到了专业温度。
医疗设备的实践课经常在医院里进行。看着每台设备的用途和工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医疗器械能让大部分疾病无所遁形,为医生准确判断病情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毕业设计答辩那天,我展示的让药物直达病灶的中药导入仪,电路板上每一根走线都在诉说:科技的温度可以融化最坚硬的悲伤。
新征程:带着您的光走向远方
毕业后,我站在医疗器械推广中心,手中的脑机接口芯片正闪烁微光。每当在手术室里看到自己推广的微创设备在一生的操作下为病人消除痛苦,总会想起教学楼里那盏永远亮着的应急灯。
再后来,一个特别的机会,我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了讲解员。在一场场红色教育中,我终于懂得,您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把破碎变成星辰的力量。
教学楼的爬山虎又绿了十几个春秋,但2008年那抹新芽始终在记忆里鲜活着。亲爱的母校,您看——当年那个数着余震入睡的少年,如今正用您赋予的星光,为更多在黑暗中跋涉的人点亮希望。那些在实验室里熔铸的坚韧,那些从废墟里开出的花朵,终将在时光长河里,长成守护生命的参天大树。
祝愿:愿您永驻芳华,薪火相传
愿智慧之树长青
希望图书馆的灯光永远如星河般璀璨,让每一本被指尖摩挲的书籍,都能孕育出改变世界的火种。愿自动化实验室的示波器持续跳动创新的脉搏,让生物医学工程楼的走廊永远回荡着灵感迸发的欢呼。愿未来每一个清晨,都有学子在樱花道上与无人机对话,在人工智能实验室里解码生命的奥秘,让您始终站在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时代潮头。
愿大爱之光永续
愿校门口的爱心通道不再只为特定人群开启,而成为流淌在每代师生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希望食堂窗口永远留着给困难学生的隐形套餐,宿舍楼下的应急灯箱里常备着润物无声的关怀。期待更多青年教师接过辅导老师的保温杯,在深夜里为迷惘的学子斟一杯热茶;更多学子像当年接受过温暖的我们,将助学金化作攀登高峰的台阶。
愿担当之志长存
愿抗震纪念馆门前的银杏,年轮里不仅镌刻着灾难记忆,更生长出守护生命的力量。盼自动化学院的无人机能飞越更多塌方路段运送急救药品,生物医学实验室的脑机接口技术能点亮更多残疾儿童的眼睛。希望未来在联合国减灾署的会议桌上,在非洲医疗援建的帐篷里,在量子医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永远活跃着烙印着您精神图腾的追光者。
愿精神故土常新
教学楼外墙的爬山虎已攀过十五载春秋,愿它们始终保持着2008年那抹新芽的韧性——既能在阳光下舒展希望,也懂得在风雨中抱紧砖墙。母校的关爱那是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回响,是示波器里跃动的生命曲线,更是无数颗心在岁月长河中同步跳动的共鸣。
此刻,站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的我,忽然看见玻璃幕墙上映出母校主楼的轮廓。原来那些电路板焊接时的青烟、实验室通宵时的星光、还有恩师赠言时呵出的白雾,早已在天地间凝成永恒的虹桥。亲爱的母校,愿您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让每个迷失的孩子在北斗七星的指引下找到归途——因为我们共同的星辰大海,始终扎根在您那片播种过绝望、却收获希望的精神原野。
姓名:陈蓉
入学年份:2008年
院系: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
联系方式:1339811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