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我想对您说
——致四川轻化工大学六十华诞
一、黄岭红墙:代码与年轮交织的青春
2012年的夏末,我背着行囊踏入黄岭校区时,手机导航上还搜不到“物联网工程”这个专业。红砖墙上的爬山虎在风中轻颤,老礼堂的钟声惊起一群白鹭,筒子楼里的木窗棂吱呀作响,像极了那个年代对“智能互联”的朦胧想象。作为计算机学院的第一批物联网学子,我们在老机房的286电脑上敲下人生第一行代码,用DOS系统笨拙地编译着C语言——那时的我们或许未曾想到,这段在黄岭红墙下的启蒙,竟成了未来投身数字浪潮的起点。
您诞生于1965年的“652工程”,是共和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见证者。我曾站在物理楼斑驳的墙根下,听老教授讲述上海学者西迁的故事:他们用铁锹挖出地基,用竹篾编织实验室隔断,在筒子楼的煤油灯下编写教材。黄岭的清晨,总能在晨雾中听见早读声与广播体操的旋律交织,那些锈迹斑斑的暖气片、吱呀作响的木桌椅,至今仍是我心中“勤奋求实”最鲜活的注解。
记得大一的冬夜,我和室友裹着棉被在筒子楼里调试传感器模块,手冻得通红却无人抱怨。您教会我们,代码的优雅不仅在于算法,更在于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正如黄岭精神镌刻的“在荒芜中开垦绿洲”。
二、汇东风起:从实验室到星辰大海
大二迁至汇东校区,仿佛从黑白胶片跃入彩色荧幕。物联网实验室的RFID设备、嵌入式开发板、无线传感网络仿真平台,让“万物互联”从课本概念化作指尖可触的现实。2014年,我们团队在导师带领下研发智能仓储系统,将RFID技术嵌入五粮液物流链,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科技赋能产业”的力量——而这正是您与五粮液共建白酒学院的缩影。
在汇南楼的阶梯教室,我们争论过M2M协议的未来;在科学会堂的创新创业大赛上,无人机编队表演划出物联网的空中轨迹;甚至在食堂排队时,也能听见同学用ZigBee组网方案解决寝室空调联控的趣事。您以“厚德达理,励志勤工”为舟,载着我们驶向智慧城市的蓝海。
2016年毕业典礼上,庹先国校长说:“母校是你们永远的技术栈。”如今,当我带领团队为雄安新区设计智能交通系统时,总会想起汇东校区那间彻夜亮灯的实验室——那里存放着青春最炽热的迭代日志。
---
三、根系与枝叶:母校发展的时代坐标
六十载春秋,您从黄岭山坳的“核化工摇篮”,成长为横跨自贡、宜宾、成都的综合性大学。我亲历了2018年更名“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宜宾校区拔地而起、李白河畔书声琅琅的盛景。今日的您,拥有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ESI全球前1%学科,更以“中国白酒黄埔军校”之名享誉业界。
作为物联网学子,我尤为自豪于您的学科跨界融合:在成都天府新区研究院,人工智能与酿酒工程碰撞出“智慧酿造”的火花;在自贡无人机产学研基地,我们的学弟正用边缘计算重构低空经济生态。您从未止步——正如当年黄岭的开拓者,始终以创新为矛,刺破时代的边界。
四、未来之约:以代码为炬,照亮征途
母校啊,若将您比作一棵树,我们便是枝头新发的绿芽。在您甲子诞辰之际,我仿佛又看见那些鲜活的画面:黄岭老槐树下晨读的剪影,汇东实验室跳动的数据流,宜宾校区酒香与代码交织的夜晚……
愿未来的您,继续深耕“工业互联网+白酒生态”的独特赛道,让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渗透乡村振兴、智慧医疗、碳中和等国家战略;愿新一代川轻化学子,能以黄岭精神为内核,用区块链重构信任,用元宇宙连接虚实,用量子计算探索未知。
此刻,且以《宁校聚首》诗句铭志:
此去仍怀同砚意,归来莫负旧书香。
塞上日暖情无尽,再叙离情岁月芳。
未来的长路上,我们定将以您为荣,亦成为您的荣光。
物联网工程2016届毕业生 李芳,1306007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