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我想对您说
—致四川轻化工大学六十华诞的一封家书
亲爱的母校:
展信安!
此刻,我站在2025年的夏日里提笔,窗外的梧桐树影婆娑,恍惚间又看见黄岭校区那条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听见汇东校区图书馆檐角风铃的清响。六十年光阴如长河奔涌,而您始终是那盏照亮千万学子归途的灯塔。作为2016届计算机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我愿以笔为舟,载着记忆的星辉,驶向与您相逢的港湾。
一、初遇:黄岭老校区的红砖与星光
2012年的初秋,我怀揣忐忑与憧憬踏入校门。那时的黄岭校区,还留着“652工程”的历史烙印——红砖墙上爬满藤蔓,实验室的示波器泛着金属冷光,走廊里飘着老式打印机吐出纸张的沙沙声。作为物联网工程首届学生,我们常在“企业信息化与物联网测控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里,用示波器观察传感器信号,用ARM开发板调试无线传输模块。记得第一次成功让单片机控制LED灯闪烁时,导师拍着我肩膀说:“别小看这盏灯,未来你们会用物联网点亮整座城市。”
那时的校园,没有如今宜宾校区的智慧教室,却有黄岭老校区独特的韵味。我们常穿过厂区铁路,听火车汽笛声惊起一群白鹭;也会在熄灯后躲在宿舍被窝里,借着手电筒的光读《物联网导论》,为书中描绘的“万物互联”蓝图心潮澎湃。您用铁架床的吱呀声、公共浴室的水流声、甚至食堂阿姨打菜时“多给一勺”的叮咛声,为我们编织了一曲独一无二的青春交响乐。
二、成长:从传感器到云端的技术突围
大二那年,我们搬入汇东校区。新校区的计算机学院大楼里,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的ARM开发板整齐排列,物联网综合实训平台的传感器网络覆盖整层楼。记得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课上,我们用ZigBee模块搭建了一个模拟温室环境监测系统,当温湿度数据通过LoRa网络实时传回服务器时,全班欢呼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您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技术的锤炼,更是创新思维的启迪。2014年,我作为团队一员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我们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用RFID标签实现了货物追踪,最终获得省级一等奖。答辩现场,评委老师指着我们自制的仓储模型问:“这个系统能否应对百万级数据并发?”我们答:“目前只能处理千级,但这就是我们未来要攻克的课题。”这句话,成为我职业生涯的起点。
三、告别:站台上的代码与远方的根
2016年盛夏,我拖着行李箱站在汇东校区门口。辅导员老师硬塞给我一张光盘,里面存着物联网实验室的源代码和《652工程口述史》电子版。火车启动时,我看见站台上挥手的同学渐成黑点,忽然想起大四那年参与的“校园物联网改造项目”——我们用200个传感器节点覆盖了图书馆的温湿度、照明和安防,当系统首次实现自动调光时,老校区的梧桐树影正透过玻璃窗洒在调试中的网关设备上。
离开后的岁月里,我时常在异乡的实验室里摩挲校徽。金属表面的“SUSE”字样早已被磨得发亮,却始终提醒我:无论走得多远,轻化工人的血脉里都流淌着“652工程”的坚韧基因——那些在黄岭老楼调试硬件的日夜、在汇东机房编写代码的清晨,都已成为您精神谱系中的璀璨星辰。
四、重逢:智慧教室里的传承与新生
去年重返母校,汇东校区的物联网工程实验室让我惊叹。玻璃幕墙外,长江水奔腾不息;教室里,学弟学妹们正用Python调用阿里云IoT平台,实时分析校园空气质量数据。档案馆的展柜中,那台曾陪伴我们调试的STM32开发板旁,静静陈列着2016届毕业设计集——我的《基于ZigBee的智能家居系统》报告竟也在其中,纸页边缘的咖啡渍,竟与当年实验室咖啡机溢出的痕迹重叠。
最令我动容的是计算机学院的“榜样墙”。学长们的专利证书旁,贴着他们手抄的《未来简史》段落:“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这让我想起他们曾在物联网社团分享的愿景:“我们要让自贡的彩灯通过物联网与全球联动。”如今,他们的团队正参与建设宜宾校区的“智慧灯联网”,用我们的专业知识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五、致未来:六十而耳顺,风华正茂时
母校,您如同一棵根系深扎的榕树,六十年风雨让您的枝叶愈发葳蕤。从黄岭校区“652工程”的筚路蓝缕,到如今三校区鼎立的格局;从培养化工工匠的摇篮,到孕育人工智能、物联网、彩灯设计的创新沃土,您始终以开放的胸襟拥抱时代浪潮。
作为学子,我们何其有幸成为您年轮中的一圈印记。那些在汇东机房调试的物联网网关、在黄岭实验室记录的传感器数据、在彩灯博物馆用代码生成的动态光影方案,都已成为您精神谱系中的璀璨星辰。值此六十华诞,我想对您说:请继续做那片自由的土壤吧!让每一粒怀揣梦想的种子,都能在您的荫庇下,长成自己想要的风景。
结语
纸短情长,伏惟珍重。愿母校的明天,如长江之水浩荡东流,如自贡的彩灯永不熄灭。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轻唤“四川轻化工大学”这个名字,心中涌动的,永远是赤子对母亲最深情的呢喃。
此致
敬礼!
您的孩子:谢伟
2016届计算机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
2025年5月28日,18280093486